理性看待“互联网+”战略

2018-04-02 03:19:17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发展创造了一种奇迹。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平台,靠着中国13亿多人的庞大人口基数,超过8亿的互联网用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7.3亿人),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互联网市场不同的特点。比如,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已达13438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将突破23000亿元。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规模达约13万亿元人民币。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2013年,在全球8900亿美元的电子商务销售额中,中国占到了35%,中国电子商务的规模相当于GDP的3.3%,为全球最高比例。该公司预计,在2013年至2018年间,中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将保持28%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18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50%。
     在如此繁荣的局面之下,互联网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中拥有了独特的地位。中国的互联网业界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在互联网创新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相互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它的内涵是什么?先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的看法:马化腾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阿里版:“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李彦宏版:“互联网+”计划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渗透率已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
     有人总结了“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二是创新驱动。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质,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三是重塑结构。认为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将会有很大不同。四是尊重人性。认为互联网的力量强大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五是开放生态。认为“互联网+”是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六是连接一切。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与这些略带夸张的特征总结相比,官方版对“互联网+”的描述显得更加冷静:“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可以看到,在官方版的总结中,互联网这种新经济形态并不代表经济本身,它提供的是一种辅助的、加速的、平台式的的工具作用,能够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种能融合于已有的经济社会领域的新经济形态和技术手段。在我们看来,与资本市场的追逐和喧嚣相比,官方版对“互联网+”的看法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
      在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提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常
     在李总理的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是诸多产业发展计划和领域之一,它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粘合剂,起到了催化、创新推动的作用。但从当前的形势、各地的响应以及市场发展来看,“互联网+”大有上升为“经济国策”的态势。
      二、冷静看待“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
    面对中国当前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大潮,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冷静。经济学家许小年不久前对“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种凉水对于理性看待互联网还是很有帮助的。
    许小年认为,公众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是从冷淡的漠视转到今天恐慌性的宠爱,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种新的沟通工具而已,后来发现互联网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互联网冲击到自己的企业和行业了,就产生一种恐慌性的宠爱,甚至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出现了“不上网就得死”的情绪。
     互联网只是人类历史上这200多年间所出现的新技术中的一项。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开始是蒸汽机,蒸汽机造就了工业革命,把人类经济带入了现代,带入了现代的工业经济和工商金融经济,彻底摆脱了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可以主动开发资源。蒸汽机的产生对于人类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今天的互联网,但是我们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在蒸汽机之后伟大的技术创新是电力,我们也没有听说过“电力思维”。在电力之后又有内燃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但也没有听说过“内燃机思维”。最具有思维能力的是电脑,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电脑思维”,今天怎么就出现了互联网思维?
    许小年表示,互联网是帮助传统企业转型的利器,但不是神器。现在不少地方把互联网神化了,以为只要一碰上这个东西,企业就能顺风顺水再干十年。没有这么简单。对于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很多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许小年称,他一项一项去对证过,看看互联网思维当中到底有些什么新东西,但让他失望的是,他发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几乎没有什么新东西,其中一些提法和观点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提法称,一定要做到单品海量。这个说法本身不错,但过于片面。互联网做到单品海量,是因为互联网有非常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由成本结构决定的。在强规模经济效应下,确实需要做海量,但这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从需求方来考虑,也可以有“多品微量”。在发明机器大批量生产之后,人类面临一个选择,就是规模经济在成本和多样化之间要做出一个权衡。
    互联网思维还有一条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现象和商业模式。比如零售业的沃尔玛在卖商品的时候,对外宣称商品价格是最低的,如果同类商品在外面随便什么地方找到比沃尔玛更便宜的,沃尔玛马上把价格降下来。它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这样的一种销售策略受益的是消费者,沃尔玛在什么地方赚钱呢?羊毛出在供应商身上。沃尔玛由于能吸引到大量的消费者,因此它的采购订单是世界上最大的,所有的供应商对沃尔玛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订单量,恨的是沃尔玛霸道,如果不接受最低价格就免谈。因此,它赚的是供应商的钱。
    互联网思维中非常热门的平台战略,能实现轻资产甚至没有资产。平台战略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但并不是互联网所特有的,传统的行业也做平台。比如宝洁、雀巢、日用品公司、食品公司做的都是平台,只管品牌建设,只管品质的管控,自己实际上并不生产这些产品,到它的平台上盖章背书一下,这是宝洁产品,但不是宝洁出品。如果搞了两天网站就出互联网思维并认为是独特的,这太取巧了。
   对于“互联网+”热潮,许小年认为,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商业模式,不是“互联网+”,而是反过来变成“+互联网”。对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要考虑如何是让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来,还是传统行业从线下走到线上去,前一种模式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从线下走到线上叫“+互联网”。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到底怎么去做,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作为电商公司虽然来势凶猛,但亚马逊最近离开电商,去做云计算平台了。而沃尔玛做了十几年的电商,去年终于取得了突破,其网上销售额首次超过了亚马逊。沃尔玛电商的发力就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陈功在考察中注意到,现在的美国有一种现象,并未被眼睛紧盯华尔街的中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发现和重视,这就是传统产业的回归。现在的美国,本土轻工产品正在重振旗鼓,手表有蒂芙尼、诺蒂卡、Fossil、天美时、汉米尔顿等。被中国经常看不起的服装产业有卡尔文?克莱恩CK (Calvin klein)、GUESS、马克?雅可布、米奇、Tommy Hilfiger等品牌。箱包产业中的,源自美国纽约的COACH品牌,早已经成为与LOUIS VUITTON ,GUCCI(古奇)竞争的品牌,还有产品新奇、强调设计的NIXON。就连最让中国人看不起的鞋业,美国也有了令人喜爱并未市场广为接受的New Balance。在美国,大家认为这个牌子的舒适性的确高人一筹。
     相比美国的这种变化,中国值得反思。中国曾经是一个轻工产品的制造大国,并以此自立于世,所谓“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就是指的这个;后来的中国,认为这些产业吃力不讨好,于是以“举国之力”都去发展“高精尖”产业去了。可我们无法面对的问题是,中国人不看好的“俗不可耐的产业”,为什么美国这样的高科技大国却不遗余力的大力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最终,我们忽然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中国原本擅长的消费品生产已经重归世界市场甚至是发达国家,倾尽举国之力发展的所谓“高级产品”,如高铁、核反应堆等,又原本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擅长的领域,因而面临强烈的市场竞争,虽然总理亲自出面,却也往往在竞标中失败。这样的取舍,是否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错误?是否会将中国拖入未来的严重困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13亿人当中,职业上能够与高铁和核反应堆相关的人,应该绝对不会超过0.1%的人口,绝大多数人不靠这个吃饭。因此像这类产业,用来吹吹牛、搞搞宣传似乎还可以,但若要论及经济支柱,论及财富积累,那与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毫无关系。
     因此,中国现在自娱自乐的很多事情,实际是一个攀登中的国家突然出现的幻觉,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事情了。当“中国制造”所辛苦积累的数万亿外汇储备花光的时候,当金融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看到现在论述的可怕情景出现。“互联网+”正在中国成为政策和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正在被视为应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并不是凭空而起的创新,并不是一做加法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它提供的是一种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形式革命”,如果任意夸大“互联网+”的效果,中国经济将会披上一件“皇帝的新衣”。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经济形态都不能违背基本的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这应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COPYRIGHT 2020 枣庄市美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鲁ICP备15017533号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6133